Kaiyun·(官方网站)-国际体育认证品牌

寻根:一支年轻连队的英雄血脉-云开KAIYUN
寻根:一支年轻连队的英雄血脉
栏目: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:2025-08-20
   走进陆军某旅侦察连荣誉室,这间由宿舍改造的小小空间,让人感慨不已。这里,既是荣誉的殿堂,也是未来的序章。  在这里,一面“越海侦察英雄”锦旗在射灯下熠熠生辉,无声诉说着1949年先辈泅渡海峡送情报的壮举;还有一面特意预留的“留白墙”,静待着属于新时代官兵的荣光。  如果从连队调整组建之日起算,这支连队仅有8岁;如果追根溯源,这支队伍已走过79载岁月。  在这间8岁连队的荣誉室里,79年的红

  

寻根:一支年轻连队的英雄血脉

  走进陆军某旅侦察连荣誉室,这间由宿舍改造的小小空间,让人感慨不已。这里,既是荣誉的殿堂,也是未来的序章。

  在这里,一面“越海侦察英雄”锦旗在射灯下熠熠生辉,无声诉说着1949年先辈泅渡海峡送情报的壮举;还有一面特意预留的“留白墙”,静待着属于新时代官兵的荣光。

  如果从连队调整组建之日起算,这支连队仅有8岁;如果追根溯源,这支队伍已走过79载岁月。

  在这间8岁连队的荣誉室里,79年的红色血脉在无声诉说中不断延续。连队官兵正用热血和青春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崭新故事。

  2017年,该连由原警卫侦察连侦察排为基础扩建成连。起初,面对新的建制和新的任务要求,以往的成就和荣誉似乎都被“归零”,部分官兵出现能力转型的焦虑和职业发展的担忧。

  “连队的未来在哪里?我们的未来在哪里?”面对部分官兵的疑问,时任李指导员说道,“你们的样子就是连队的样子。”

  二级上士杜华建至今记得,听到指导员的话后,大家一门心思抓训练,想尽办法提成绩,抓紧一切时间跟上转型步伐。

  “连队调整组建后,大家集中精力练专业,日常训练量一下子就上来了。”杜华建说。当时,还是上等兵的他在新连队训练一个多月就吃不消了,过关升级非常吃力。眼看自己与身边战友的差距越拉越大,性格内向的他,变得更加沉默寡言。

  如今,看着连队荣誉室中记载的杜华建取得的一项项成绩,一级上士郭金川颇有感慨:“没想到曾经的那个‘文弱书生’收获了这么多的荣誉!”

  训练没有捷径可走。腿受伤了,杜华建就加大力度训练上肢力量,手上磨出的老茧越来越厚;连队没有足够高的攀登场,他就把哑铃片绑在子弹袋上,通过负重训练提升速度。

  在不懈努力下,杜华建最终冲到了队伍最前列。他连续多年在集团军创破纪录比武中摘金夺银,被评为集团军“练兵备战先进个人”。如今,他训练时被哑铃磨破的子弹袋和比武夺冠后领奖的照片,都陈列在连队的荣誉室里,成为激励战友的生动教材。

  前些年,二级上士林璋作为游泳尖子参加上级游泳强化集训,集训结业成绩直接决定能否为国出征。当时,林璋只是作为候补队员参训,训练成绩与主力队员相比,存在不小的差距。

  为了争取到出国比赛机会,林璋经常向主力队员请教经验。不断突破自身能力极限,他的训练量在不知不觉中翻了一倍。

  然而在出国比赛前3周,林璋在训练时不慎将大腿韧带拉伤。“最好休养两周。”医生的建议让林璋心急如焚。

  “前面的训练考核都坚持过来了,关键时刻不能倒下!”不甘心的林璋,在休养仅6天后便开始了康复训练。为避免再次拉伤,他用夹板固定大腿,采取上肢划水的方式提高游泳技巧。

  同年5月,林璋如愿作为我军体育代表团的一员,出征在法国举行的国际军体第12届水上救生世锦赛。在男子海浪浮漂救生接力赛上,林璋与战友们荣获第三名的好成绩。

  这枚沉甸甸的奖牌,填补了连队国际赛场荣誉的空白,被郑重地放进了连队荣誉室的展柜中。

  连史会记下每一个为连队荣誉奋斗拼搏的官兵:上等兵吴赵江被评为战区陆军“练兵备战先进个人”;连长黄啟发被评为集团军“优秀四会教练员”;二级上士彭介强被评为“集团军优秀教练员”……他们的名字记录在连队的史册上,他们的精神也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侦察兵。

  该连荣誉室中央,一面“越海侦察英雄”锦旗格外醒目,锦旗的背后是该连先辈们的英雄壮举。

  1949年,解放厦门前夕,连队前身侦察排副班长胡维志、战士张文升奉命执行抵近侦察任务。在突破敌军层层封锁完成敌情侦察后,因战场态势变化错过了与接应船只约定的集合时间。

  为带回情报,两位勇士毅然跃入大海,以血肉之躯搏击惊涛骇浪。最终,两人在总攻发起前将侦察情报送回了司令部。战后,原华东军区授予他们“越海侦察英雄”荣誉称号。

  时光流转,精神永续。那年深秋,某型轮式装备列装连队。兴奋之余,全连官兵面对新装备的战场感知系统陷入沉思——雷达界面上跳动的参数、光电桅杆传回的影像……这些数字化设备如同高峰横亘在传统侦察兵面前。

  “当年先辈靠指南针泅渡海峡带回情报,今天我们要用数据链穿透战场迷雾,为制胜未来战场提供侦察力量!”时任连长在动员大会上对大家讲道。

  会后,全连成立多个攻关小组,党员骨干主动认领重难点课目。为保证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,骨干们常常在车库内探讨至深夜,一本本操作手册被翻得卷边泛黄……

  当时,为了适应新的编制需要,郭金川被连队推荐至陆军某院校学习战场情报处理。面对航空判读、无人机要报、标图绘图等新的技能要求,这位入伍12年的“老侦察”一时间难以入手。

  “学成之后一定要发挥‘酵母’作用,把新技能教给更多的战友。”郭金川明白自己此行意义十分重大。为了学好全新专业,郭金川每天加班熬夜背记理论知识点。经过数月的努力,他顺利通过了院校组织的情报处理专业高级技能鉴定考核。

  回到连队后,郭金川成了连队情报处理专业的“总教头”。他编写的简易教材和学习笔记,如今也成了荣誉室里记录连队攻坚转型的珍贵“文物”。看着荣誉室里先辈用过的指南针,他感慨道:“转型时不我待,先辈们的来时路,我们将坚定地走下去。”

  那年,连队开展野外驻训时,上级抽考连队侦察专业训练成效。考核通知传达后,中士杨思远所在小组被上级抽中。

  展开,连通,定位……考核中,杨思远一边指挥,一边操作车长席电脑。小组成员全力以赴,帮助连队打出新装备列装后的“头彩”。

  “换装首战即出彩!”考核总结会上,连队综合成绩得到上级高度认可。这次考核的成功经验,被详细记录在案。当时的战场态势图和侦察规划方案,一起丰富了荣誉室“科技练兵”板块的内容,为连队的新质战斗力生成写下了第一笔。

  前不久,排长张晓飞带领小组成员参加实战化比武。面对复杂陌生环境和各种突发特情,张晓飞与战友们沉着应对,精准操控无人机完成侦察、定位、打击等连贯课目,最终斩获集团军第二名。

  载誉归来,连队第一时间为他们举行了“入连史”活动,在战友们的共同见证下,张晓飞小组在连史册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。

  “签下名字的那一刻,我感到无比光荣!”回忆起当时的情景,张晓飞至今仍激动不已,“革命先辈传承下来的红色血脉,如今正化作我们敢打敢拼的胜战基因。”

  一场实兵对抗开始前,为顺利查明蓝军重要工事和重要目标,中士马尧和组员们接到指令,在作战准备阶段提前行动,利用蓝军部署的间隙秘密渗入任务区域进行敌后侦察。

  仅半天时间,他们便获得蓝军36个重要工事和3个重要目标的信息并回传指挥所。此时,距离对抗正式开始还有3天。马尧小组一直隐蔽在野外,静默着等待新的指令。

  “命你班驾驶侦察车前出侦察!”对抗正式打响,收到命令后,马尧带领组员迅速前出。

  “发现目标,疑似蓝军指挥所。”突然,电台中传来队友的声音。马尧立刻带领一名组员抵近目标,其余人利用侦察车继续侦察。

  翻越两座山头,马尧突然听见附近有响声。抵近后扒开树丛一看,一顶帐篷扎在不远处,旁边的发电车正嗡嗡作响。“这一定是‘敌’指挥所。”马尧兴奋不已,立即将位置坐标回传上报。

  “上级导调判定,蓝军指挥所距我太远,超出火力打击范围。”面对后方传来的消息,马尧和战友十分着急。

  “连队先辈曾组织越海侦察。为完成任务,在每天长达17个小时的训练时间里,全连官兵一遍遍重复着行动流程,精益求精。今天,我们也要坚决完成任务!”说罢,马尧向指挥所报告,决定带领组员对蓝军指挥所进行破袭。

  “3,2,1,起爆!”随着一阵剧烈的声响,马尧小组破袭成功,赢得了胜利。

  “为了胜利,相信连队的每名官兵都会做出和我一样的选择。”马尧小组的事迹被写进荣誉室的“胜战笔记”中。他告诉笔者,“新时代侦察兵的胜战故事,每天都在上演。”

  不断丰富的连史,离不开每名官兵的共同努力。近年来,该连官兵打破传统训练模式,一次次走出“家门”拓宽视野、提升能力,不断提高人装结合度,探索装备极限性能,实现体能、智能、技能的有机融合。

  该连的训练场上,多种新型侦察装备分区教学如火如荼,无人装备操作手专攻精练……官兵们攻坚克难,在打破一个又一个训练“壁垒”,完成一项又一项重大任务的过程中,续写先辈的胜战荣光。

  如今,荣誉室里的展品越来越多,那面“留白墙”无声记录着官兵们的强军足迹。这支年轻的连队,正将历史的荣光转化为开拓未来的澎湃动力,向着奋斗目标阔步前行。(刘德文、左文杰、邓宏洲)KaiyunKaiyun